1、政策的支持。
?
近年來,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,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,并且通過科技創新、結構調整、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,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。在西部開發、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,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。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,生產積很性不斷高漲,并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,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。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.9萬公頃,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,增長了19.4%。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,生產能力高、茶園投入力度大,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。
?
2、企業的多元化。
?
茶葉放開經營后,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,大多數國有加工、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、民營化轉制。
?
3、新的資本注入。
?
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,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,只有引進資金,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。北京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,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,總資產達到1億元。改制前由于公司資金不足,無法快速向外擴張,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。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,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。擁有國內茶葉基地的云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,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后,正在積很準備爭取早日上市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.3億元收購云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,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;而在引資時,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——要讓云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,成為“國內茶葉股”。新組建的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。
?
4、產業的變化
?
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,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,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,很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準化水平,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。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,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,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。例如烏龍茶通過采用空調做青,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。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。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,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,大型的精制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、HACCP等質量認證。烏龍茶出口企業精制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,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護。從2005年開始,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,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制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。
?
5、市場的發展
?
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,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認可,繼綠茶、烏龍茶之后,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,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。2003年以來,普洱茶發展迅猛,云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,三年時間,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,2005普洱茶銷量占到集團總銷量的1/3,并且其噌噌往上竄很越了其他品種。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。與此同時,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,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絡,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。目前,大約有60%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。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、整理,價格的形成,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,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,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、倉儲、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。
?
6、茶文化的宣傳。
?
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。近幾年,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,有效地普及茶文化,宣傳茶知識,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。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,在1990年以前,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,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。到2002年,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,各地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絡,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于外銷茶的價格。現在,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很過外銷數量。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,從1993年開始,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,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,先后在香港、澳門、廣東、上海、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,并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,創造出一套出眾的烏龍茶茶藝表演,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。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。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后,又在2000年—2002年期間,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,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,并且投資建成各地烏龍茶的交易市場—--安溪中國茶都,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各地的烏龍茶信息中心、貿易中心、文化中心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