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普茶客茶葉有限公司是專賣核心普洱茶的品牌連鎖公司,在上海核心商區開設專賣店,并通過網上銷售服務于各省市及海外市場。
任曉雯,1978年生于上海。誰也想不到,這個成功的茶葉商人曾經是個“憤青”。回想起從“憤青”向茶葉商人的轉型歷程,任曉雯笑言“一切皆有可能”,她說:“更多元的社會,給了我更多的可能性。以前是一些"理所應當"的想法,從本科到碩士,再到博士,然后留校,但現在有了很多條路,有了很多種可能,10 年前我**沒想過當作家,更沒想到過會經商。
任曉雯中學時代是個乖乖女、好學生,在復旦大學讀書的7年,她完成了從“憤青”到一個平靜而知足的文學青年的過渡。拿了幾次新概念獎,作品在《人民文學》、《大家》、《芙蓉》等刊物上露過臉,文學圈內一度聲名鵲起。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拿到碩士學位后,任曉雯又考了兩次博士,但卻都因為意外沒有如愿,也正是這兩次意外讓她走上了另一條道路。
經常深夜寫作的任曉雯原來很喜歡喝咖啡,2005年4月,一個朋友從云南帶來一些普洱茶,任曉雯試了一下,感覺不錯。那時候,普洱茶在廣州、北京等地已經開始旺起來了,但上海還沒有大規模引進,而且上海人的傳統習慣是喝綠茶。不過,生在上海、長在上海的任曉雯卻知道上海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,看準了普洱茶會后來居上,所以就想先走一步。她也深知,要想創業成功,必須有足夠的準備,“進來之后發現沒有太多機會讓你犯錯”。
2005年5月,任曉雯和從事廣告行業的丈夫一起去云南調查市場、尋找好原材料。同年9月就成立了“普茶客”公司,意為“喝普洱茶的人”,任曉雯夫婦分別擔任CEO和副總裁。和一些創業公司開始注重產品開發不同的是,任曉雯從公司建立開始就注重品牌的培育,產品還沒運來,就已經先注冊了商標,這在普洱茶行業內也很少見。她說:“中國的農產品一直是以落后的面孔在市場上流通的,普洱茶也不例外,一張破棉紙一裹就開賣了。海外成功的農產品,已不是普通品牌的概念,而是品的概念。像古巴雪茄、藍山咖啡等。不可思議的就是英國紅茶,居然是出在一株茶樹也長不出來的寒冷的不列顛王國。”
學新聞傳播出身的任曉雯很清楚,沒有好的訴求、沒有好的塑造,產品再好也是枉然,“賣茶葉和賣魚不一樣,是有文化內涵的,要傳播一個品牌,我從來沒有把普茶客作為一個茶葉公司來做,而是一個更大的品牌傳播概念”。任曉雯花了很大力氣放在品牌的宣傳推廣方面,在上海的一些主流媒體上刊登了大量形象廣告,而傳統的普洱茶行業,幾乎少有企業會做如此大量而密集的廣告。容貌姣好的任曉雯甚至親自擔任了公司的產品代言新聞官,出現在普茶客的形象廣告中。
2005年秋天,普茶客家店在繁華的靜安寺附近開張,沒有所謂的“養鋪期”,當月就增加收入了。雖然這個增加收入是指單店本身的租金、人員等成本,但對于一個新生品牌來說,已經是成功的步。任曉雯說,普茶客從一開始就將消費群體定位為:樂于接受新生事物,有保健觀念,注重生活質量的中產階層。后來證明,這個定位是相當準確的。普茶客在很短的時間內,占據了上海普洱茶精心打造少售市場的很大份額,現在已經有3家專賣店,都位于上海的繁華商業區。
隨著市場的變化,任曉雯注意到網絡銷售這個渠道,專門開設了“普洱茶中國門戶網站”。隨著品牌度的增長,以及口碑的傳播,網絡銷售的覆蓋面越來越廣,現在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各省市所有省區市,還有美國、法國、新加坡、以色列、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,共有近萬名普茶客會員。
現在,任曉雯自稱“兩條腿走路”,一方面推廣自己的茶葉品牌,另一方面還不放棄寫作,只不過以前對寫作環境的要求很苛刻,而現在卻可以在嘈雜的環境里寫作,“小說是世俗的東西,現在我更"入世"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