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陽節,早在戰國已然形成,直到唐代走入民間,是固定在農歷九月初九的一個傳統佳節。根據《周易》的理論,"六"為陰數,"九"為陽數,所以九月九,就是九又重九、陽數相重的日子,這才有了"重陽節"的名稱由來,也稱"重九節"。1989年,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,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、助老的風氣,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。
九九重陽,作為傳統節日,它凝聚了*千秋萬代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濃濃情意,九九重陽,天長地久,也代表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。對待老人不是一桌好菜,一個蛋糕,作為兒女要用心步入老人的心靈國內外,用心去和老人溝通、交流,要理解老人、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和規律,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與老人促膝交談,用心去交流,一句問候,全家團聚其樂融融何嘗不可。百善孝為先,孝老敬老是人間真情永恒的旋律。兒女一聲溫馨的話語,一個質樸的微笑,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回家看看,都會使老人感到溫暖、幸福。
人的一生說長則長,說短則短,對于我們來說,每個人都要走進自己的老年,每個人都要經歷自己晚年的寂寞,孝順老人,不僅僅是對一個人道德的衡量,珍惜與老人在一起的日子,其實也是人生一件很幸福的事情,而重陽節就是我們*在尊敬老人過程中積淀下來的一個厚重的節日,年年此時,歲歲有此情,遭遇濃濃的節日氛圍,我相信,我們不論身在何方,心在何地一樣的都能引起綿綿的思親念親的情愫!
羊跪乳,鴉反哺。人生于世,長于世。在我們的生活里,父母的關心與愛護是真摯無私的,父母的養育之恩永遠是我們說不完的話題,我們允吸著母親的乳汁長大,我們踏著父親的脊梁長大,愛我們的父母,是我們的使命。
有人說:兒是娘的心頭肉,銜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涼了。這深深地說明了父母對兒女的那一片心,那一份情。他們將他們一生的愛無私地給了兒女。留給自己的也許只有兩鬢的白發和永遠的守望,。可娘又是兒的什么呢?也許誰也說不清,誰也道不明。作為兒女,也許我們也想把父母做為我們的心頭肉。我們也想像父母愛我們那樣的去愛他們,也想像父母疼我們那樣地去疼他們。也想把他們銜在嘴里,也想把他們捧在手里。可我們做到了嗎?
美是重陽,美在一份孝心。
這一天,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從旅途的行囊中掏出,與父母一同分享,酒杯里溢出的醇香,早已彌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樹上。秋陽中,父母爽朗的笑聲,已擺在院落的,幻化成美好的食品,映照出他們菊花般璀璨的舒心。
重陽易到,只為讓父母過得更好,多一份關心,與愛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