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廣節能減排,努力建設低碳社會已成全民潮流。但是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由于種種原因,許多節能產品并不受消費者喜歡。
記者走訪一些商場、超市了解到,目前市場上節能產品主要有節能燈、節能空調、節能冰箱、節能洗衣機等。這些節能產品在節約能源、使用費用方面有明顯效果。有數據顯示,如果各省市逐步淘汰白熾燈而使用節能燈,每年可節約38%的照明用電。
“我知道節能產品能省電,但是價格實在太貴,覺得劃不來。”一位正在挑選燈具的市民劉先生表示:“而且,我也不太清楚這節能燈到底能省多少電,還是考慮眼前實惠,購買普通燈具算了?!?nbsp; 在超市燈具柜臺,節能燈的價格確實比一般燈泡要貴許多,有的甚至相差十幾倍。一般燈泡價格在2元左右,而節能燈的價格基本都在20元以上,的也要 10多元,貴的某國內外品牌節能燈,100W的規格標價為40元。存在這種想法的消費者不在少數,因此也就造成了節能燈叫好不叫座的市場局面。
為此,我們采訪了寶蓮燈節能燈公司市場總監楊總,請他來談談,節能燈生產企業該如何走出產品叫好不叫坐的局面。“對于消費者者來說,不買節能燈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價格高,使用壽命沒有預期的長,存在一個性價比比較的問題,而企業對節能燈表現冷淡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。一是節能燈價格太貴,按照補貼政策規定,普通市民購買推廣范圍內的節能燈,可享受50%的補貼優惠,而企業等大宗用戶卻只能享受30%的補貼;二是進行節能改造需花費一大筆錢,而企業、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都比較緊張;三是政府和企業信息不對稱,很多企業不知道政府推出了節能產品補貼政策。 所以,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。”王楊開門見山,道出了節能企業的心聲。
“合同能源管理這種模式在國外已非常成熟和普遍,在國內推廣卻困難重重?!睒I內人士認為,除了一些企業缺乏誠信及節能意識較淡薄外,部分節能公司專職性不強、服務存在瑕疵也讓企業難以放心滿意。加上我國目前還沒有整體的節能行業標準,節能產品打著節能幌子,魚目混珠的現象較為普遍,阻礙產業的健康發展。
“另一方面,節能產品之所以遭受冷遇,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全社會對于節能產品和節能技術的價值、意義認知度有待提高。”由于政府財力有限,推廣節能產品不能僅靠“小本”或補貼形式,還需社會各方的積很參與,形成有效的節能產品推廣機制。
楊總說,同時,節能產品生產廠家也要重視節能產品質量,積很開發綠色節能新技術,降低節能產品成本,讓節能產品真正通過優勝劣汰來提高自身競爭力。政府部門則要加大監管力度,研發、生產、銷售每個環節都要監管到位,讓劣質節能產品無處容身。
對于如何促進節能產品進企業,以節能技術加快推進企業升級轉型,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,希望有關部門加強規范管理,出臺可操作的具體實施細則,包括風險規避、融資渠道拓寬、第三方認證等,以此建立起能發揮雙向激勵作用的節能機制,使節能產品真正走出市場失靈的怪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