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,近1億元的銷售額,這個業績在漢派中屬前幾名,但對曾有過2.8億元年銷售額的太和服飾來說,這個數字多少有些尷尬。對此,羅虎平毫不避諱:“從2000年開始,太和確實放慢了前進的步伐。”
羅虎平總結,太和的“沉默”既有外因也有內因。
“先,服裝市場競爭日益激烈,國外品牌的快速進入,帶來了成套、成熟的品牌服務理念和推廣方式,我們沒有任何經驗可比。第二,市場變化非常快,我們沒有摸透消費者‘喜新厭舊’的消費心理周期,沒跟上個性化的需求。但這些只是外因。
從幾千萬元一躍而上兩億元,分公司數量急劇膨脹,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鋪了20家。然而,我們的管理沒跟上,管理上的漏洞導致了終端服務的公關危機。數量擴張的代價往往是品牌的下沉。這是內因。”
“我們仍是中國度的女裝品牌,”羅虎平充滿信心地說,“幾年的沉默并沒有傷到太和的元氣。”
太和已走過了16年的歷史,從1997年聘請影視瞿穎在**黃金時段代言后,一炮打響,風光更勝一籌地在國內女裝市場馳騁了三年多。“雖然如今的太和已經沒有往日的霸氣,但我敢說,太和的品牌影響力仍然是中國女裝的名”。
“太和一直堅持用品質說話,我們是漢派服裝中打折少的品牌。多年來,我們通過代理國內外品牌也借鑒到一些經營女裝的經驗,即堅持不追單,維系品牌價值。嚴格來說,經過了‘原始積累’,太和還是非常有底子的”。
在漢派服裝中,太和屬于貴族型的,質料上乘,但價格不菲,標價上千元的也很常見。
在國內服裝行業中,太和曾做過很多創舉。
羅虎平介紹,1994年,太和在國內的服裝銷售中,率先采用了特許加盟的形式,實現迅速融資擴張。1997年,巨資競標**黃金時段,是國內家通過電視廣告形式推廣品牌的服裝企業。
“太和還被譽為服裝界的黃埔軍校,我們至少造就了100多名實現夢想。因為太和的經營、管理理念很新:家用特許加盟來擴展市場,率先建設自營店,高薪聘請香港設計師擔任設計總監……許多服裝企業派人來取經。不少從太和出來的人,到其他企業后都有不俗表現。太和的一個普通打版師,到另一家服裝企業后成了他們的設計總監”。
這些“驚人之舉”,讓太和取得了不俗的市場表現,至今還有很多企業在模仿太和多年前的做法。“可以說,16年后太和能夠堅持下來,并且仍是漢派服裝的領跑者之一”。
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太和似乎刻意與其他漢派服裝“劃清界限”。比如,在商場里和其他漢派專柜保持一定距離。
羅虎平說,太和在時尚潮流走向上,一直是非常法國化的中性路線,“將國內外時尚之都巴黎搬到中國”一直是太和永不放棄的夢想。因為這個夢想,在時下服裝只敢摻入少數巴黎流行色的情況下,太和服裝卻將整盤貨全部采用巴黎流行色。
“因為我們相信,服裝靠的不是打折,而是擁有永不落后的品牌風尚,不斷詮釋國內外流行趨勢,才能在服裝業中永不落伍,才能造就真正的,更重要的是永遠無愧于熱情擁戴和追隨自己的消費者!”
羅虎平告訴記者,為了提高公司的設計能力,他們高薪聘請法國和香港的服裝設計師坐鎮。今年4月,太和將設計中心建在了深圳。“一方面捕獲的潮流信息,另一方面鍛煉太和的‘薄弱環節’,在春夏款服裝上多做文章,優化全盤設計,以取得更大的突破。五年內,將太和打造成國內女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