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小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導師研討會日前在杭州舉行,包括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導師毛昭晰在內的六位導師呼吁,張小泉剪刀廠應作為工業遺址予以保護,不易整體搬遷。
據了解,被列為搬遷的張小泉剪刀廠大關路廠區是1957年根據毛主席的指示,政府撥款40萬元新建,1958年又將五家制剪合作社再次合并,升級成為地方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。
在會上毛昭晰說,張小泉鑲鋼鍛制技藝是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應該充分地把廠區的老房子、和老遺產三者圓滿地結合起來,加以合理利用,開辟為杭州張小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基地,使“張小泉”在原址能夠全面展示鑲鋼鍛制技藝,發揮其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。
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丁成紅說,杭州市運河(杭州段)綜合保護委員會、杭州市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要求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于2010年底之前搬離大關路33號。
“對于這個廠區我們有很多設想,我們打算在這里做成一個技藝傳人的培訓基地,建個用原汁原味的72道工序制作傳統剪刀展示窗口,讓更多的人不僅能看到,而且能購買這些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張小泉剪刀,讓這里成為真正的傳承基地,因為張小泉的‘根’在這里。”丁成紅說。
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導師委員會委員、杭州師范大學教授顧希佳說認為,技藝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是需要在老的廠房里傳承和保護的。
浙江大學旅游學院教授、杭州古建筑保護導師仲向平說,“張小泉剪刀廠內4000多平方米的蘇式建筑已有50多年歷史。青磚黑瓦、坡頂長條、木層架保存完好是運河工業遺產長廊中的活標本,需要保護,被要求搬遷,這是不合理的。”
導師們一致認為,張小泉剪刀廠大關路廠區建成50多年來,在這一區域,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具特色的張小泉文化圈,這個圈對歷史文化名城杭州來說,都是一份原生態的遺產,要求"張小泉"這樣的*遺產整體搬遷、推倒重建,是不恰當的,反而對張小泉的保護確迫在眉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