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后的飲食調理,對進行哺乳期的新媽來說,是一個關鍵的營養儲備階段。不過,不少媽媽都會將調理等同大吃大喝、大補,進而等同長胖。其實,調理的關鍵是營養素,大油大膩的食物反而還不太適宜產婦,所以調理的關鍵是從食物中補充營養。
一、蛋白質
對于哺乳媽媽來說,足夠量的蛋白質對分泌乳汁非常重要,特別是新生寶寶年處于快速生長期,蛋白質又是生命物質基礎,也是身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,所以哺乳期的媽媽每天要比一般人或未哺乳期的媽媽在每天50克的基礎上再增加15克。對所有產婦來說,蛋白質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傷口愈合。
那么蛋白質從何而來?這些食物,如雞肉、瘦肉、蛋、奶、大豆、海帶等富含人體易吸收的好蛋白質。但是這類食物也容易吸收油脂和膽固醇,所以盡量吃瘦肉,少吃內臟,少量攝入。
二、鈣
都說“生個孩子掉顆牙”,雖然說法夸張,也說明了懷孕后普遍鈣不足的情況,所以產后補鈣依然不能松懈。另外哺乳的媽媽乳汁中的鈣能供應寶寶*的需求,成長中的寶寶每天通過乳汁應當攝取300毫克鈣。
牛奶、奶酪、蝦米、芝麻、魚肉、海產品、排骨都是富含鈣的食物,黑芝麻、黑豆、黃豆、豆干、莧菜、芥藍菜也是不錯的選擇。如果在用餐時或餐后能同時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,則鈣的吸收效果會更好。
三、鐵
含有鐵質的食物有調理氣血的效果,不哺乳的媽媽一天需要攝入鐵質15毫克,喂奶的媽媽則需要攝取30毫克。從食物中攝取鐵質,是一般狀況下的方式。
肉類中,紅色的肉類食物和豬肝、鴨血、豬血和豬腰對補鐵有益,水果中的蘋果、櫻桃、梨、香蕉、龍眼,蔬菜中的紅莧菜、紫菜等都是補鐵的好食物來源。
四、維生素
維生素是一個大家族,里面有A、B族、C、D、E、K等成員。坐月子的老傳統中,大有說坐月子不宜吃水果,有的甚至認為連蔬菜也不能吃,覺得蔬果寒涼,不利于產婦,但這類食物正是維生素的良好來源。
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中,動物性食物來源于肝臟、奶油、蛋黃、魚類,蔬菜中的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、地瓜、南瓜、芒果、蘆筍、菠菜、西蘭花。維生素
B1存在于谷類、堅果、麥片、瘦肉、肝臟、牛奶、蛋黃等食物中。維生素C大多存在于綠色蔬菜和紅黃色果蔬中,例如番石榴、奇異果、番茄、柑橘、彩椒、菠菜、西蘭花等。
五、脂肪
雖然我們說產后不宜吃過于油膩的食物,不過作為基礎營養素之一,新媽們確實不能忽略脂肪的作用。
脂肪是構成腦組織的重要成分,約占腦重量的50%,對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長營養。不過在孕期,孕媽為哺乳做準備,身體會自動儲存約3000克脂肪,所以產后媽媽只要少量攝取脂肪即可,切不可過多。